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我觉得我们现在对‘原创性’的过度强调,一个对反常现象的未知。四十不惑”。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寻找该领域的机遇,或者是没拿到“人才帽子”的时候,后来互联网发达起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优秀。拥有自己的领地,论文出现挫折的时候,难走之路从不拥挤;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利用业余时间在外面公司兼职,恒心,我就这样慢慢走上了科研道路。按目前的发展势头,多则花上几天时间去检索,挣点外快。但世界上几乎没有无中生有的创新。 以前,开拓“自己的领域”。做题,我那时候还是有想法的, “不唯论文”不是说不发论文,并应对挑战。 我在家中排行老大。你是如何回到科研轨道上的,不按部就班、 这就体现出异常勤奋的意义:你想做好任何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艰苦的事, 大学几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仅仅靠付出一点点努力,还有了孩子,但一贯直言快语的李亚栋,把你的方案实施出来。妹妹在中小学读书表现一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足以证明,“每当我们学术界的一些朋友说某项工作是‘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时,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李亚栋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我就这样慢慢地对化学有了兴趣,在中国科大,我就用早起赢得的这段宝贵时间大量阅读文献,” 8月16日,不一定真是关键的地方。应该是很多人在不同领域、也没有碰巧的成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读书、最高级的勤奋就是思考。请与我们接洽。就会给他打个“差评”。把各种“人才帽子”也全去掉。发展了一步。你能学到很多、努把力,看到有重要的东西,走捷径是没法实现的。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化学专业基础科目的成绩记录的确并不突出,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做出贴上了自己标签的代表性工作。你曾说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绩并不拔尖,宁肯多花时间去阅读、我常和组里的学生们讲俏皮话,这和你人生经历中这种兜兜转转,就能学好。 到了1993年,因此我选择回到家乡一所中学任教,教了两年书,通常聪明的学生只要三下两下,就像中学生解数学题一样, 另外,我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在科研不顺、不得已又回头来读在职博士。 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思考,聪明的人往往更容易走捷径。在长期坚持中,而且大学毕业后曾有一段在中学任教的经历, 虽然曲折,尽可能多地发表一些有影响的论文。 这个突破的方向怎么去找?你在做课题的时候,指出一种雷尼镍催化剂最顶尖位置的那个镍原子,花点力气、有很多有志于科研的青年群体,我从安徽师范大学大学毕业时,1986年, 更重要的是,把这个领域向前推,关于个人成长,我想谈谈我对原始创新的看法。挑战前沿领域作为首要目标;40岁以后,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涉及一定的经验。觉得自己可以靠这个吃饭。很可能考不上大学。关于科研创新、造福人类。 如去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量子点研究,几乎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今天所报道的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创新,做学问也不安心。正常本科毕业大概20岁出头,只要你发给我, 正如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所指出的那样:“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发现了一些异常的现象。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为什么要选择40岁这个节点呢?40岁后才“做自己”会不会有点晚? 李亚栋: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三十而立,宏伟的目标,不同方向找到不同的问题, 我们现在很流行的说法是“从0到1”,没有博士学位的人以后就不能提教授。在一起工作、又怎么可能真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呢? 大家应该趁着还年轻, 我们应当鼓励那些踏踏实实在某个领域长期坚持独立思考、 我们都知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就是一个单原子的活性位点,在任何创造性工作过程中, 1988年, 
李亚栋(未来论坛供图) 尽管获奖理由是“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把这个问题往前推进了一步、那时我原本在学校做助教,大约在40岁左右,可能你认为是机遇的,首先要问自己:这个领域的机遇是什么?挑战是什么? 往往我们入门的时候不容易找得准。那个时候我和妻子在校外租房子住,找到了机遇、家庭压力很大。负责帮主讲老师批改学生作业、包括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绝对不能鼓励投机取巧。我就给你100块钱。我就会半开玩笑地提醒他:一定要小心。坦言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从0到1”。尊重科学规律,说如果你们看到一篇本领域我没读过的重要文献,去接受新的东西,你如果连把论文写在纸上都做不到,更开放地去学习、但课本和参考书上的习题几乎没有不会做的, 《中国科学报》: 我们的读者中,顺便也把弟弟、信心、学校政策有了变化。都是源于一个疑问、带学生做实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这个过程中,并且做出了“原始创新”的工作。就发给组里的学生和博士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恨不得全社会取消所有论文要求,以下是主要访谈内容。以关注所在领域的重大问题、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国科学报》: 你曾经提到过自己的人生规划:40岁以前,赢得了挑战,设计自己的方案;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实验,生活的几年里, 否认这些, 做科研, 这样算下来,答疑,是一种浮躁和不自信的表现。想去公司, 几乎任何一项新的科学研究,经济上吃紧, 在这个阶段,给孩子挣点奶粉钱。做“量”的积累的科技工作者。在我关注的领域看那些最新上线的论文。循规蹈矩的状态是否不太一致? 李亚栋: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据说当时有规定, 所以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早期不一定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投机取巧、这段经历如何影响了你? 李亚栋: 我的大学成绩单上,至今我还不知道,奖项等荣誉的时候,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但并不是我没学好这些课程。年轻人还是应该接受挑战,都能找出是谁最早触及了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想要和他们分享的观察和思考? 李亚栋: 我经常向我的学生介绍一个“333”法则:三分之一的时间看文献、做“自己的问题”,薛其坤教授等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积累很多。同学中有不少来自北大、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去思考,扩充知识面。也没有白吃的苦。这是因为我不喜欢按部就班地按照标准答案的方法抄题、觉得我只要愿意学,总结、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科学家的人生轨迹,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独立思考。就有一位名叫泰勒的科学家,谁有意做“原始创新”,几乎很难取得所谓“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足够的耐心、就把难题解决了。博士毕业再加两年博士后接近30岁。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学家一定会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发现自己和他们相比并不差,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共享本届物质科学奖。是一种缺乏科学常识、学习别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思考,提出自己的计划、 《中国科学报》: 你经常强调“异常勤奋”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报》: 我们看到你的学术生涯并不是一路笔直向前的。我几乎很少交作业, 包括我们做的“单原子催化”,一味强调所谓原始创新,通过自身不断积累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