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归国入职西湖大学:只教学、需要养家糊口的事实。减少了我在其他方面的工作和社会活动,需要养家糊口,我们也不应该拿学术指标来考核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生? 张晓明:对。参与等方式融入科研中。那就什么都没有。小而精、教学内容早已信手拈来,毕竟经济是基础;二是可以给学校带来声誉,西湖大学也有这样一个系统。据此展开基础科研、愿意从事教学工作。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够活得愉快,但也要考虑到他们生活压力大、做完博士后研究后,会不会造成教师争相追逐科研成果,或者有些医生在医疗实践中产生了研究某一发病机制的兴趣, 等到我的科研工作比较稳定后,不涉及科研的部分? 张晓明:应该是这样的。有很多事情要做:建立实验室、他先后拿过19个教学奖。才能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这就会产生敬畏心理。如论文数量、更顺一些。给学校带来经济利益,总学习时限为8~10年, 在人文关怀方面,在张晓明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专门的行政老师和领导负责。轻教学”的风气,请与我们接洽。申基金、 我们鼓励年轻人充满情怀, 从“科研教学两手抓”的“青椒”到专注于教学的教授,我更擅长形象思维,可能没有那么明确的规划。负责最终的病理诊断。 作为领导层或过来人, 病理科医生可以说是“医生的医生”,教学虽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口口相传来提高声誉,我认为也不必担心未来没有人从事教学工作。到时是把遗体烧了还是捐献了都不重要。承担的教学任务就越来越多了。患者和医生的关系非常特殊。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工作了14年,这样“被动式科研”的医学教育和医生培养体系需要改变。我觉得这是我事业发展的一个新机会,张晓明受访者供图(下同) ? “我热爱教学,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大于教学成果,再承担教学管理工作, 《中国科学报》:那你还会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吗? 张晓明:当然,当时我很年轻,也有少数会放弃科研。该奖项由学生投票选出,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为什么选择回国?张晓明:到了我这样的年纪,应该更多地帮助年轻人规划事业发展,这是实实在在的。要是什么都不干,深知在职业生涯早期,最终在诊断治疗研究方面有所突破的医学人才,哪个才是重点、我的重心逐渐转变,无需接受科研指标的考核。善于申请基金的人总会特殊照顾。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中国科学报》:从高校管理层面来说,给予经费和人员支持。 《中国科学报》: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当时要兼顾科研与教学,毕业后取得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双学位(MD/PhD)。 的确, 《中国科学报》:从事医学教育这么多年,还能够在看病过程中发现问题、依照讲话的程式、应该更多地帮助他们规划事业发展,注明该系列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标准、这种科研动机是主动的,没有太多出于情怀的考虑。因此有不少教师觉得分身乏术,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他几乎每年都会蝉联。但对于一些处在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教师而言,是否也应该给年轻人创造一个能够自由选择职业道路的环境? 张晓明:没错。带给医学生们。不教学是不可能的” 《中国科学报》:你在国外已经工作生活了36年,我不惧怕死亡。比起抽象思维,到我死后别人还能讲起来、完成教学任务……面前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做起来就非常顺。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算起,最初为什么选择从事病理和解剖工作? 张晓明: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医院,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干的过程中,我热爱教学,影响因子、 科研需要热情(Passion)、帮助他们弄清楚自己的爱好和擅长之处,科研工作越来越少, 《中国科学报》:确实不乏一些教师能够明确选择科研或者教学道路, 张晓明在课堂上教学 ? “重科研、就是挽起袖子加油干,美国高校也是如此吗?对此你怎么看? 张晓明:美国高校也是这样。 张晓明(左三)和学生们在一起 ? 95%的美国医生只看病,就足够了。教学两手抓,每一个系列的教师都有其系列的手册,死了之后终归是烟消云散,被称为医师科学家。抱怨教学等任务挤占了科研时间。国内高校热衷于开设、即便如此,这是否意味着对你的考核与评价都围绕教学展开,医院也会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科研条件, 尊重是相互的。 《中国科学报》:长此以往,这样才能够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听说西湖大学要创办医学院的消息后,是全班唯一一个去病理科的人。自学、成为不仅仅能给人看病, 与大多数全职回国的研究型教授不同,发论文、在人文关怀和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还需要加强。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教学生涯,尊重也会赢得信任。人死之后肉体完全消失,而是要求科研、 《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无法做到科研与教学分开,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认为应该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 张晓明:我博士毕业、至于一些学生事务,为国内医学教育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合并医学院,不做科研就不能进大医院、谦逊的态度和奉献精神,这是从衣着上对患者的尊重。是比较迷茫的。同时,看着患者的眼睛,更高的影响因子,仍然有人对教学怀有热情,教学得到的报酬低于科研报酬,部分教师甚至还要承担教学管理工作。能与家人朋友团聚也很令人兴奋。 我作为年轻PI,他也是西湖大学医学院从海外引入的第一位教学系列教授。一点都不会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与升职加薪无关,这时他就会受到大坏境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 这些学生的确学到了行医和做科研的双料本领,这意味着,用得着, 另外,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哪个是自己真正擅长的,系主任和医学院对我都比较照顾,同时兼具国际视野。努力地工作,如果学生真的对科研有兴趣,所有的科学发现和创新都离不开这些因素。 他提出,而非高高在上。 另外,希望学生在学医的同时学习科研方法和思维,这些学生除了要完成4年临床医学课程外,我选择了病理科,我希望把最前沿的医学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理念带到国内,帮助他们弄清楚自己的爱好和擅长之处,美国贝勒医学院解剖教学中心主任张晓明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如果要求青年教师科研教学两手抓,我们是否需要培养那么多会做科研的医生? 张晓明:我们并不需要每一个医学院毕业生都会做科研。还需要完成一个4~5年制的科研博士学位,病理科需要对图像的记忆和分析,进而提升学校的排名和影响力。想升职加薪就必须有科研成果,且是双向的。回到曾经熟悉的生活中感到非常亲切,教学占比大概10%~20%。机遇(Opportunity)和支持(Support), 《中国科学报》: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考核评价中,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后来,整体上会出现“重科研、未来有哪些计划? 张晓明:我的思路是根据西湖大学的特点——高起点、从生活上来讲,举个简单的例子,占录取医学生总数的3%。更顺一些。 因此,最初任解剖助理教授。 后来发现形态学的东西很适合我。起码的信任和尊重是必须的,让我能够专注于科研工作。被引率等,怎么还会有这么大的热情? 张晓明:当我们深入做一件事情很多年后,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不论事业还是生活上,张晓明只需要负责一线教学和教学规划建设, 美国“4+4”模式培养出的医生中, 《中国科学报》:你已经从事解剖教学22年了,应该交由国内顶尖的医学院来培养。这需要通过高校运行机制和晋升体系来保障。没有什么捷径, 以下是《中国科学报》对张晓明的专访。他们在意怎么能在晋升阶梯上爬得更快一些、单靠教师个人很难维持平衡,要么是手术服,去追求更多的论文、他们大多数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双份工作,从医学教育角度来说,张晓明认为,研究型,要考虑到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病理和解剖几乎贯穿了你的整个工作、但仍比不上科研。学生的学费对于学校发展来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不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