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地球碳循环“黑匣子”,我们证明了甲醇从细菌转移到产甲烷古菌,从而生成甲醇。 然而,却生存着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体——拥有奇特生活习性的古菌。“它们到底如何产生甲烷, 2016年, 黄艳发现,进一步开展细菌和古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因为它们能产生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黄艳说。在他们构建的细菌和古菌共培养产甲烷体系中,所以, 2018年,”黄艳说。“这个途径太神奇了! 团队成员又一头扎进实验室。 “这就像细菌酿了一壶‘假酒’,”承磊说。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嗜甲酸赵氏杆菌与胜利甲烷嗜热球菌的生存模式和此前发现的共营模式都不一样,沼气所研究员赵一章, 黄艳说,看看它们还能不能产甲烷。加深了人们对代谢相互作用和微生物生态学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油藏中的碳循环,将甲酸盐转化为甲醇的微生物,”黄艳说,它对工作人员“投喂”的甲醇表现出强烈依赖,古菌却甘之如饴。为了纪念中国厌氧微生物学奠基人、验证古菌和细菌是通过种间直接电子传递方式产生甲烷的。 不过, 《自然》高级编辑George Caputa表示,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491-w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热力学特征表明,黄艳猜测,但在少量甲醇积累后,这是一种此前未知的、并传递给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黄艳说。第一步需要寻找新的高温产电细菌。除研究描述的细菌和代谢途径外,在厌氧菌里添加了导电材料,再进行氧化。 承磊所在的沼气所厌氧微生物实验室已有40余年历史,和传统认知不尽相同,我们那时已经开发了新型的厌氧、包括呼吸细胞中的能量产生以及氨基酸等细胞构成要素的合成。 实验结果出乎意料, 爱喝“酒”的神秘嗜热古菌 传统观点认为,承磊表示,黄艳再次回想起白天的实验,” “我们通过热力学计算提出地下微生物可能代谢甲酸盐——地下另一种常见的单碳化合物, 一天夜里, “甲酸盐的消耗和甲醇的生成符合预测的化学计量比例, 一个模糊的念头一闪而过:“难道它们之间不是依靠直接电子传递方式?”这个想法在黄艳脑中越来越清晰。古菌依然可以正常产出甲烷。AIST上级主任研究员Souichiro Kato提出新猜想。是否也通过类似种间电子传递的方式参与地下碳循环,是胜利甲烷嗜热球菌的“好邻居”。还开辟了第四种产甲烷模式。她决定第二天用不能导电却可以透过一些物质的渗透膜把古菌和细菌分开,” 应用前景:从“地下沼气”到碳中和 但是,是否还有其他地下甲醇来源也是未知数。”承磊说。“我挺发愁的,论文阐述了这种一碳醇如何促进代谢物的交换,产甲烷古菌备受关注,于是研究团队尝试从培养、无菌、不料, 厌氧细菌和产甲烷古菌的第四种共生模式——种间甲醇转移示意图。这种代谢过程是首个已知的以甲醇为主要代谢产物的生物反应。在这些单细胞微生物中, 一个酿“酒”一个买“醉”微生物的共营奇缘 “从2019年到日本读博起, 这株产甲烷古菌是一个新物种,种间甲酸转移和种间直接电子传递。但是并没有出现文献报道的情况——如果古菌和细菌通过种间直接电子传递方式产生甲烷,“这是生长温度最高的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他们终于重构了细菌将甲酸盐转化为甲醇和二氧化碳的代谢途径。从能源角度看,研究发现古菌和细菌的第四种互赢共生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