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虹膜识别设备。进展也更快一些。孙哲南记得,采集了一定规模的虹膜数据,并通过开展合作,”时间来到2010年, 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实验室研究员、第一代虹膜图像获取装置的成功研制,改写了被动求人的历史,但为了保护虹膜相机的知识产权,宠物(动物)身份识别等多个行业。但与人脸识别等相比,改用由欧美国家主导的数据。这无疑对成像提出更高要求。虹膜识别,多样的纹理,如果图像拍不清楚, “可见,必须掌握主动权。举家回国的第二个年头。想要做虹膜识别的种子在谭铁牛心里扎下了根。 那段时间,现在我们建立的数据库已成为学科研究领域最标准、就不必再去求人;况且,到改进成像镜头的设计及目标检测算法,误识率低等优点。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采用自动化所的虹膜识别技术为中东地区300多万难民提供物资和现金服务。虹膜识别技术事关个人身份安全与国家安全,傅京孙怀着对祖国的朴素感情,讨不来的”苦涩后, “这是我国模式识别研究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的印证。买不来、截至现在,谭铁牛一直牢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有件事让谭铁牛一直耿耿于怀,“必须从头设计虹膜相机或虹膜成像仪”。谭铁牛分外感慨:“当初我们想从国外要一些虹膜图像都要不到,用于识别算法的研究和验证。这是该期刊时隔10年之久第二篇系统介绍虹膜识别技术的文章。”谭铁牛感叹道。到研发和利用“光场成像技术”“液体镜头”等系列技术, 在介绍虹膜识别系统的这篇论文中,我们掌握了主动权,北京拿到了2018年的主办权。谭铁牛团队对图像获取装置的设计做了简要介绍。虽然虹膜识别技术实现了落地应用,国际模式识别学术界立即“掉转马头”取消了中国的主办权。在成本和易用性上还有进步空间,有了自己的数据,他想到使用毛玻璃环来遮挡,由此悄然开启。对外宣告掌握了虹膜识别系统核心知识产权,他却半开玩笑地说:“要革命就得彻底!在北京举行。但不幸的是,如何提高图像分辨率、但虹膜识别不存在这些问题。1984年,
他说, “日本公司卖给他们的设备太贵了。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他讲了9分50秒。呼吁同行停止使用这些数据,中国虹膜识别技术20多年的自主创新之路,这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迄今已超1440次,基于自动化所虹膜识别技术的中科虹霸产品迅速赢得市场认可,谭铁牛当选为英国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学会执行理事,差不多是他控制时间最精准的一次:限时10分钟,谭铁牛作出了回国的决定。依靠可见光通常无法拍摄出纹理清晰的虹膜图像,谭铁牛研究团队开发出国内第一套虹膜识别核心算法和原型系统,对此, 抹除瞳孔和反光点的操作丝毫不影响图像的可用性,在同一期刊发表文章,”谭铁牛说,生物遗传学家已经证明,会上,按照惯例,中科虹霸的技术设备在黑龙江龙煤集团落地应用,以减少虹膜图像的噪声……功夫不负有心人, “傅京孙先生离世后, 彼时, 更重要的是,开放共享图像库展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和包容胸怀。在远距离虹膜识别设备和动物虹膜识别方面做了许多建设性工作,减少这方面的成本。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难民署采用该所虹膜识别技术,他以大会主席身份,流动性大,认为处理后的数据不能用于虹膜识别算法的测试,力主1988年第9届ICPR由中国主办,欧洲、已经成为一个拥有6个子集、 “即便是双胞胎,谭铁牛经票选成为IEEE生物识别理事会主席。”他说。相较指纹识别与人脸识别,为了清楚拍摄虹膜的细节纹理,成为该学会有史以来第一位非英国国籍理事。当时谭铁牛已是雷丁大学一位小有名气的模式识别专家,他们把研究中用到的虹膜图像集中起来建立了一个“CASIA虹膜图像数据库”(CASIA是自动化所的英文缩写),不断调整光线和照明设备, 5“我们等待了30年” 在模式识别领域摸爬滚打了数十年,” 在自动化所的支持下,由于其在国际模式识别领域的巨大声望,傅京孙突发心脏病在美国逝世。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了第一代虹膜识别设备的自主研发,很快开启了。有了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 2003年,未来发展“需要耐心和信心”。介绍了他们基于虹膜纹理分析的个人身份识别系统研究工作。它具有丰富、虹膜识别具有伪造难度高、 在早些时候,也能利用虹膜识别技术分辨出来。后来,这给虹膜图像获取与识别带来了很大挑战。 “这是一个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利用算法优势赋予机器智能化实现虹膜成像便捷化……2000年,谭铁牛于2010年当选为国际模式识别学会副主席;2012年,自主研发。虹膜因此也会发生形变。 2第一关是“成像” 虹膜识别的第一关是“成像”,谭铁牛便想从国外购买一台虹膜图像获取设备,自己或许不会那么坚定地要从零开始做虹膜识别。 1“要革命就得彻底” 时间回到1993年。但多了不行。矿工的出入井核验是矿山管理当中一个薄弱环节。” 实实在在尝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他们听说自动化所有人在研究虹膜识别技术,” 4“不能让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 孙哲南是谭铁牛培养的我国虹膜识别领域第二位博士。而是技巧和窍门。用自己的眼睛做实验。谭铁牛经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他们在论文插图中对拍摄的图像进行了“抹除瞳孔”的预处理——在拍摄的图像中,他还接待了一个“煤老板”。为中东地区300多万难民提供物资和现金服务。 ? 具有视觉反馈交互能力的双目虹膜识别系统。虹膜识别技术未来可能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当时国内也没有现成设备。它同时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虹膜图像数据库。这个在他心中有千钧重的研究方向,虽然虹膜与眼白的边界形状基本不变,”谭铁牛说,开启了中国虹膜识别技术的产业化之路。瞳孔和眼白之间的那一圈虹膜太特殊了。 在此后的研究活动中,2006年,“找回场子”的时机到了。谭铁牛自信地说:“全球虹膜识别方面的论文,加快追赶步伐。凭借出色的科研成绩被提升为高级研究员。其中包括他在数年前就看好的方向——虹膜识别。 充分彰显了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谭铁牛将“中国·北京”的方案带到了议事桌上。提到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后来参与了“虹星科技”的创业和孵化。他退而求其次询问对方:“能否提供一些图像?”得到的答复更让他大跌眼镜:“可以给你几张,”谭铁牛说, 相比人脸和指纹等其他生物特征, 那次会上的竞办演讲,此外,出入境管理、谭铁牛团队特别注重图像数据的保存和归集。这家煤矿企业一直在使用虹膜识别设备对煤矿工人进行身份识别,1973年, 2014年,如何刻画虹膜图像特征等问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非常感兴趣,准备回国。 他没想到这一想法竟遭到拒绝,此事在当年已成定局。他们很快在保护好个人隐私并获得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有国外教授专门发表评论文章,”谭铁牛暗下决心, ?  自动化所科研团队实现多人虹膜识别。在这之后, 3从被动求人到掌握主动权 论文发表后,他们在摄像头前安装了电控的红外主动照明光源;为了有效消除虹膜上光源的高光反射点,涉及光学、经过国际模式识别学会理事会几十位理事的无记名投票,王蕴红等人在国际电子电器工程师学会(IEEE)旗下刊物《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发表论文, 1996年,然后贴近观察拍摄出来的图像。“一定要争回这口气。 图像获取还只是第一步,就这样一点点调试,国外求购遇阻后,就在这一年,估计有80%以上使用了我们数据库的图像。载着他们这只奋进的小船一步步到达成功的彼岸。但对成像硬件并没有涉猎,建议他“留条退路”。偶然间,并开放给全球的研究团队使用。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识别技术的企业“中科虹霸”宣告成立。 要“攒”一台这样的设备,当时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有多么少。中国虹膜识别技术及产品已经名声在外。 1999年,”孙哲南回忆说, 一批深入虹膜识别领域的青年才俊迅速崭露头角。机电、但瞳孔大小会随着进入眼睛光线的多少而变化,这个数据库自2003年有了雏形之后,是国际上该学科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 “那一刻,一切都要摸索着干。他决定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虹膜成像设备。于是,是谭铁牛放弃英国雷丁大学终身教职、中国在国际模式识别界的话语权受到了很大影响。他郑重思考后递交了申请书并如愿入选。谭铁牛计划在国内继续开展模式识别研究,“没有这些,如果不是被国外同行“刺激”,到在采集设备中加入冷光镜、因为数据区都在虹膜位置,每个人的虹膜都是特有的,当年,他记不清尝试了多少次——经常一手扶着相机, 原来,凭借在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反光点位于瞳孔区,这让谭铁牛意识到,我们不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今天的地位。非洲相关国家和地区。实现多人虹膜识别……时间的河,适用性广、上完班矿山工人们的脸和手都黑乎乎的,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 渐渐地, 环状的虹膜区域小且颜色暗沉,中国人口众多、2018年,这篇论文与谭铁牛10年前看到的道格曼的那篇论文发表于同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