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星座开启组网 中国版“星链”掘金千亿级市场
8月6日14时42分,星链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千帆成功将千帆星座首批18颗商业组网卫星发射升空,星座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启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组网中国
据记者了解,版掘此次发射的金千18颗商业卫星是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千帆星座第一代卫星(GEN1卫星)中的第一批次。
“千帆星座”是亿级一个低轨卫星星座计划。根据规划,市场垣信卫星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648颗GEN1卫星发射任务,星链实现区域网络覆盖;在2026-2027年完成后续648颗GEN2卫星发射任务,千帆实现全球网络覆盖。星座
到2030年底前,开启垣信卫星则计划通过15000颗卫星向全球用户提供低延时、组网中国高速率及高可靠性的版掘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
作为“千帆星座”的实施主体,垣信卫星成立于2018年3月,系上海市国资委下属控股企业。2019年11月,垣信卫星已成功完成两颗试验星发射。
今年2月,垣信卫星宣布完成67亿元A轮融资,领投方为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继续战略加持,其他跟投方包括国科资本、国盛资本、上汽恒旭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国泰君安、中科创星、亚信安全,以及新鼎资本、高远资本、美蓝湖投资、金研资管、正和岛投资。
据垣信卫星市场与服务部总经理万杰此前透露,垣信卫星目前在建或已运行的运控中心包括松江站、新疆站和黑龙江站,信关站将根据用户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布局。
而今年,垣信卫星的目标是至少完成108颗卫星发射并组网运营,形成初步商业服务能力。
三大“万星”星座
近年来,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
按照运行的轨道高度划分,卫星可以分为高轨(GEO)、中轨(MEO)、低轨(LEO)卫星。目前在轨卫星中,约85%为低轨道卫星。而从卫星功能来看,通信卫星占比最大,远高于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
卫星互联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发射无线电信号,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民生证券研究认为,卫星互联网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并辐射全球,是继有线互联、无线互联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基础设施革命。
有卫星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卫星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未来,卫星互联网将支持多种终端,包括通用终端、船载、车载、机载等。除了通信,卫星互联网还可以提供数据获取,支持遥感、气象、红外等多种感知手段,为AI、导航等应用提供新可能。
“卫星互联网的高重访率和实时通信能力,使得以前难以实现的实时数据获取、处理与应用等场景成为可能。”该人士称。
据泰伯智库预测,未来,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以超过两位数的复合增长率加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51亿元,至2030年将达到1512亿元。
然而,卫星互联网的通信质量取决于卫星覆盖密度,因此,组网的卫星数量自然越多越好。可卫星轨道属稀缺资源,再加上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卫星频率及轨道使用的原则是“先到先得”,因此,批量申报频轨资源成为各国抢占卫星轨道的通用策略。
目前,我国除了千帆星座,还有两大“万星”星座,分别是GW星座和Honghu-3(鸿鹄-3)星座。
2020年9月,我国向ITU提交了两个星座的频谱申请,总计卫星数量为12992颗,分为GW-A59Q和GW-2两个子星座。随后在2021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正式成立,成为GW星座的实施主体。
GW星座是我国首个低轨大星座。其中,GW-A59子星座包含6080颗卫星,将分布在500km以下的极低轨道;GW-A2子星座包含6912颗卫星,分布在1145km的近地轨道。
据记者了解,千帆星座和GW星座此前都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除了千帆星座目前已经开始部署外,GW星座也将于2024年开始发射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在原先的申请基础上,垣信卫星和中国星网都向ITU提交了新的申报。其中,中国星网在原有的12992颗卫星基础上又申报了5656颗,垣信卫星则在原有的1296颗基础上又申报了27808颗。
另外今年5月,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蓝箭航天持有其48%股份)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名为“Honghu-3(鸿鹄-3)”的星座的计划,它将在160个轨道平面上总共发射1万颗卫星。这也是继GW星座和千帆星座之后,中国的第三个超万星星座。
创造巨大发射需求
为了防止卫星轨道资源被“哄抢”,ITU设定了一个规则,即申请到卫星频轨资源的公司需要在获得许可后2年内完成10%的卫星部署,5年内完成50%,7年内完成全部部署,否则ITU将对申报的星座规模进行削减。
因此,能否按照规定完成卫星的部署,将是考验中国这几大星座的难题。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卫星产能和发射运力。
2022年,垣信卫星与中科辰新共同发起设立了上海格思航天,这是一家卫星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厂商。2023年12月,格思航天生产的首颗卫星下线。据格思航天对外披露的信息,其年产量预计为300颗卫星。
一位航天人士向记者表示,传统卫星的生产周期往往要以月为单位,而格思航天可以平均1.5天就生产一颗卫星,生产效率确实得到了大大提升,这已经能够满足千帆星座的前期部署目标。
而在发射运力上,大型星座也将为中国商业运载火箭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按照向ITU申报的计划,2022-2024年将是中国低轨卫星发射的集中窗口期,预估到2027年低轨卫星总规模达到3900多颗。
此前,多位民营商业航天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均提出,民营火箭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市场需求不足。而星座计划,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某民营火箭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中国低轨星座今年将开始高密度发射组网,所以各个商业火箭公司都在加紧推出自己的中型或中大型火箭,希望能够参与到组网的发射任务中。
除此之外,尽快实现火箭的可重复使用,也将是中国航天的一个重要工作方向。
目前,美国SpaceX推出的星链(Starlink)是全球规划规模最大、发射数量最多的低轨星座。根据SpaceX的规划,星链的总规模接近4.2万颗卫星。截至8月2日,SpaceX已经完成183批星链发射任务,星链卫星的总发射颗数达到6828颗。
2023年,美国的火箭发射次数为108次,为全球第一。其中,SpaceX的发射次数为96次,发射的卫星总数为2514颗(星链占1948颗)。而SpaceX能如此高频发射卫星的关键,是其已经具备火箭的可重复使用能力。
在这方面,中国的航天企业也在加快脚步。今年6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成功完成了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按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此前的规划,2025年将进行4米级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同时,中国民营火箭企业也在加速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包括蓝箭航天、深蓝航天、星际荣耀、天兵科技等都在进行相关测试。
上述民营火箭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其火箭发射成本大概是每公斤5万-6万元,而未来通过可重复使用,成本能降到每公斤2万元左右。
低成本与高运力,是运载火箭未来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也是支撑星座部署的重要能力。如今,中国星座计划的大幕已经正式拉开,中国商业航天也将开启新的时代。
(责任编辑:社会)
-
“对我而言,手杖的效用仅限于避免摔得鼻青脸肿。”当地时间2月22日,巴菲特在年度股东信中分享自己和妹妹伯蒂交流手杖使用的心得。全球投资者意外发现:“股神”拄拐了。对于94岁高龄的巴菲特而言,拄拐意外又 ...[详细]
-
近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拔赛上,福建师范大学一份有关精准扶贫的大学生研究课题顺利入围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课题小组从去年3月至12月,多次对赤溪村进行深 ...[详细]
-
近日,有媒体发布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存在“黑窝点”制造假冒食品调味料,并有流入福建的信息后,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昨日,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该局在已部署春节期间全面抽 ...[详细]
-
海峡网4月12日讯 (宁德晚报记者 陈健 通讯员 李艳 刘陵雄) 非法排放废水,轻则被罚款,重则被拘留甚至判刑。4月11日记者从福安市法院了解到,日前当地就有一名男子因非法将废酸溶液进行倾倒,不仅被判 ...[详细]
-
当地时间6月25日,韩国警方表示,搜救人员在韩国京畿道华城市电池厂火灾现场新发现一具遗体,事故死亡人数升至23人。韩国京畿道华城市一电池厂24日发生严重火灾。韩方24日晚表示,初步判断遇难者中有17名 ...[详细]
-
月12日开始的持续强降水天气,已造成宁德市的柘荣、福鼎、福安、屏南、周宁、霞浦、寿宁等7个县(市、区)42个乡镇受灾。记者从市防汛办获悉,截至17日15时,全市受灾人口8225人,合计直接经济损失40 ...[详细]
-
今日起,宁德市进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一股强冷空气也在此时应景而来。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明后两天,山区最低气温或降至-3℃~0℃,沿海也只有2~5℃。强冷空 ...[详细]
-
宁德网消息鸡鸣喜报丰收果!去年以来,蕉城区紧紧围绕“破难题、克难关、扩总量、保增长”工作要求,通过落实责任、加强管理、配齐要素、跟进服务、强化督查,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数字重 ...[详细]
-
12月23日,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党志军犯故意杀人罪一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党志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事件回顾2024年8月7日傍晚,河南漯河市郾城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一 ...[详细]
-
去年以来,柘荣县市场监管局三管齐下强化服务职能。在拓宽服务渠道,助力企业融资上,指导拍卖备案10起,办理动产抵押登记3户,助力企业融资1717万元。据悉,2016年以来,柘荣县市场监管局打造服务平台, ...[详细]